1-4-2 學校未來發展願景或中長程發展需求
114 至117 年校務發展策略—STEEL UNIVERSITY
本校位於台灣南部S 科技廊帶之起點,擁有和科技產業發展連結之區域優勢。在學校總體設定以照顧弱勢、技職本位為核心辦學願景,以產業接軌、保障就業為核心辦學目的下,本期校務發展計畫計畫以「永續發展」和「智慧轉型」為核心特色,發展出具有特色的企業型科技大學,期望培養能夠應對未來挑戰的全方位人才。在全球化和數位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台鋼科大從教育宗旨、教育目標及發展特色上有著明確的規劃和定位,從而發展未來整體發展目標。
一、本期校務發展方向
1. 強調永續發展觀念的培育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永續發展已成為各國的重要議題。台鋼科大在教育中融入環境保護、資源管理、社會責任等課題,旨在培育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並能夠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推動相關的創新與改革。
2. 推動智慧轉型能力的發展
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智慧轉型成為了當前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方向。台鋼科大注重學生的數位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並強調跨領域知識的融合,幫助學生適應數位化轉型的需求。
3. 促進產業與教學研究結合
台鋼科大與多家企業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推動產學研的緊密結合。這種合作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習和就業機會,也促進了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的雙向交流和合作。
二、本期校務發展目標
1. 培養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未來產業變遷的挑戰,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變得尤為重要。台鋼科大在課程設計上強調實驗室操作、創新專案、跨領域合作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並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2. 強化實務經驗與專業技能的訓練
台鋼科大非常重視學生的實務經驗,透過企業實習、專業技能認證、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在畢業前就能夠掌握足夠的實務技能。學校的目標是讓學生在畢業後能夠迅速融入工作環境,為企業創造價值。
3. 培養全球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台鋼科大強調國際化教育,透過國際交換生計畫、外語課程、海外實習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學校希望學生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探索機會,並具備在多元文化環境中工作的能力。
4. 倡導社會責任與倫理價值觀的實踐
除了專業技能的培養,台鋼科大也重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倫理價值觀。學校推動各類志工服務、社會實踐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行動,理解並踐行公民責任,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三、本期校務發展特色
1. 永續發展
(1) 永續校園的推動
台鋼科大透過設計環保建築、推行校園節能減碳措施以及進行綠色校園宣傳等手段,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校園環境。學校鼓勵師生共同參與永續發展活動,提升大家的環保意識與實踐能力。
(2) 永續課程的開設
學校在校院系課程中開設了一系列與永續發展相關的通識與專業課程,包括環境科學、綠色經濟、資源管理等,幫助學生建立永續發展的知識體系。這些課程不僅涵蓋了基礎理論,也涉及實際應用,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積累具體的操作經驗。
(3) 永續研究的促進
台鋼科大鼓勵教師和學生參與永續發展領域的研究,並提供各類獎補助與研究資源,並通過研究成果的應用,推動社會進步。
(4) 與企業合作推動
學校致力培育專業的人才,並投入與校企合作,將專業落實在產業現場,共同推動企業的永續治理,如碳盤查、幸福職場、移工關懷等,積極與產業結合,善盡社會責任。
2. 智慧轉型
(1) 智慧校園的建設
本校規劃在校園內部推動行政智慧管理系統的應用,涵蓋了智慧教室、智慧學習平台、智能校園管理平台等,為師生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校園體驗。這不僅提升了行政管理效率,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2) 數位化與智慧化課程的整合
學校積極引進最新的數位技術,並結合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應用等技術,開設一系列相關課程和實驗室。通過實際操作和案例分析,學生能夠更務實、深入地了解企業智慧轉型的核心技術和應用場景。
(3) 提供企業智慧轉型的解決方案
學校計畫成立研究中心,為企業提供智慧轉型解決方案,從數位技術應用、業務流程優化、協作工具、數位驅動、組織文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根據企業的具體需求和產業特性,協助企業進行解決方案規劃。
3. 企業型科技大學的實踐
(1) 產學合作的深化
建立與企業長期合作關係,建立與企業合作研發和實習基地。學生可以在實作與實習過程中瞭解產業發展與企業實務運作,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這種模式不僅縮短了學校教育與產業需求的距離,也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2) 優化產學研合作平台
加強與企業之產學研合作,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平台,推動研發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不僅與企業合作創造新的價值,也為學校的實務教學與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專題和數據的支持。
(3) 建置類產線實習場域
除了課程規畫著重實務性外,另計畫結合企業資源,成立「類實習產線場域」,並規劃相關課程與實習,提供學生專業學習與實作之外,可進一步從實務面深化學習,讓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無縫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