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_全文】PBL創新教學對學生學期成績及教學評量的影響

PBL創新教學對學生學期成績及教學評量的影響
一、主題

PBL創新教學對學生學期成績及教學評量的影響

二、目的
  1. 探討導入 PBL 創新教學的課程學生學期成績與其平均學期成績之差異與關聯性。
  2. 比較導入 PBL 創新教學課程與傳統教學課程在教學評量結果上的差異。
三、資料來源

考量 113 學年度第 1 學期資料較為近期,其結果較具時效性與參考價值,本研究採用該學期資料進行分析。分析所使用的資料包含:

  1. 113 學年度第 1 學期高教深耕計畫補助創新教學課程清單;
  2. 113 學年度第 1 學期學生各課程學期成績;
  3. 113 學年度第 1 學期各課程教學評量結果。
四、分析方法
  1. 學期成績差異與關聯性分析
    1. 採配對樣本 t 檢定(paired-samples t-test)比較導入 PBL 創新教學課程的學生,其課程學期成績與個人當學期平均成績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2. 計算課程學期成績與個人當學期平均成績 Pearson 相關係數。
  2. 教學評量差異分析

    8 門創新教學課程均為日間部課程,為進行創新教學與傳統教學課程之配對比較,於日間部課程中依課程名稱進行篩選,並以修課學生屬性(境內或境外)、授課教師、年級及學期別相同或相近者作為配對依據。

    1. 採配對樣本 t 檢定(paired-samples t-test)檢視創新與傳統課程平均分數的差異。
    2. 考量配對樣本數小且資料可能不符合常態性,增加 Wilcoxon 符號等級檢定作為補充驗證。
    3. 計算 Cohen’s d 以評估差異的效果量,補充 p 值的侷限,提供實務意義上的參考依據。
五、結論重點摘要
  1. 學生在 PBL 創新教學課程的成績 (M = 75.85,SD = 22.24) 略低於其當學期各課程的平均成績 (M = 77.91,SD = 15.00);且學生整體學期表現好者,在 PBL 課程的成績亦傾向較好,兩者相關性高 (r = 0.83)。
  2. PBL 創新教學課程在教學評量上整體優於傳統教學課程,特別是在「教師教學內容」與「學習評量(測驗、作業或報告)安排」方面有顯著效應(Cohen’s d = 0.82)。
  3. PBL 課程學生缺席情況高於傳統課程,顯示此類課程對學生參與及出席管理具挑戰性,需加強相關出席或輔導機制。
  4. 若保留缺課達 1/3 以上或教學評量全填「非常不同意」的問卷,會降低對教學品質的真實反映;建議在分析時排除此類問卷以提高結果的信效度。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