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_全文】113學年度第2學期校外實習成效與滿意度分析
一、主題
113學年度第2學期校外實習成效與滿意度分析
二、目的
- 從實習場域導師、學校實習老師及實習學生三方視角,檢視校外實習制度與實習品質。
- 分析各系學生在不同實習場域中的表現與滿意度差異,作為實習課程精進的依據。
- 提供各系針對合作實習場域進行後續評估、調整與合作策略規劃之參考。
三、資料來源
- 113學年度第2學期「實習場域導師校外實習滿意度問卷調查(M4)」填答結果:由實習場域(公司)及實習場域導師(公司指導實習專員)於實習結束後填寫。
- 113學年度第2學期「學生校外實習成效檢核表(I3)」填答結果:由學校實習老師於實習結束後填寫。
- 113學年度第2學期「學生校外實習滿意度問卷調查(M3)」填答結果:由實習學生於實習結束後填寫。
四、分析方法
本研究透過三類角色的問卷調查,採多角度分析方式檢視學生校外實習情況:
- 實習場域導師:評估(1)本校實習制度與合作狀況,以及(2)學生於實習期間的表現。
- 學校實習老師:評估各實習場域的整體狀況。
- 實習學生:評估(1)學校實習老師之輔導情形、(2)實習場域導師之輔導情形、以及(3)對自身實習效益的感受。
問卷採 Likert 五點量表,分數越高代表看法越正向。分析時,先計算各題平均數以掌握細部狀況,再彙整各面向平均數,以了解整體情況。除呈現全校數據外,亦區分各系及各實習場域數據,以比較差異。分析結果可供各系了解不同場域之合作情形,並作為是否持續合作、進行改善或調整實習安排的參考依據。
五、重要結論摘要
- 實習場域導師、學校實習輔導老師與實習學生三方角色,均對本校校外實習制度、合作品質及實習效益普遍給予正向肯定。
- 問卷設計與填答
- 未來可考慮將問卷量尺刻度擴增為 0–10 分,以利更清楚呈現題項間的差異。
- 邀請實習場域導師填寫問卷時,宜提醒並鼓勵其針對各細部面向逐一評分,以利反映出本校可精進的面向。
- 多數實習場域導師樂於與本校持續合作,但反映出本校在個別實習計畫書內容及落實情形仍有優化空間。
- 本校實習學生在學習態度與工作投入方面普獲高度肯定,惟部分實習場域導師反映實習學生專業能力與出勤表現仍待加強,突顯課程銜接與前導訓練的重要性。
- 部分實習場域導師具體建議:加強學生 AutoCAD 與機電設計等專業課程、使學生事先熟悉實習場域流程,以及協助境外學生提升華語能力,以利專業學習。
- 從師生回饋顯示,有單一學生個案在實習過程中可能面臨困難,建議透過個別關懷與必要支持,協助其改善學習與適應。
- 學生普遍高度肯定學校實習輔導老師與實習場域導師在學校與場域間所扮演的溝通協調角色;對於實習學生在實習場域的人際關係與適應,可請實習場域導師多加關照。
- 學生普遍認為實習有助於未來求職,但在「專業技能與實務應用」的收穫感受相對較低,顯示專業知識與實務連結為後續可持續強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