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鋼科技大學課程教學評量量表結構與信效度分析及精進建議

台鋼科技大學課程教學評量量表結構與信效度分析及精進建議
一、主題

台鋼科技大學課程教學評量量表結構與信效度分析及精進建議

二、目的
  1. 檢視教師教學評量量表題項的因子結構與信效度,了解題項間關聯性及構念區辨性。
  2. 評估量表在反映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回饋資訊上的有效性,並分析極端化作答對結果的影響。
  3. 提出量表修正與題項增補/刪減建議,以提升量表區辨力、敏感度及對教學改進的參考價值。
三、資料來源
  1. 111-113 學年度各課程學生填答教學評量結果。
  2. 111-113 學年度各課程學生學期成績。
四、分析方法
  1. 本校教學評量題目與分數轉換意涵

    教學評量包含「學生狀態自評」與「教師教學情形評分」兩大部分,作答選項屬於序位尺度。為利量化分析,先將各選項轉換為 1 至 5 的 Likert 資料型態。

  2. 本研究採用的樣本範圍

    排除學生「缺課達 1/3 以上」或「全填 1 分」情況後所剩的有效樣本共 34,333 筆,占總樣本數的 80%。

  3. 將學生各課程學期成績轉換為 T 分數

    T 分數 = 50 + 10 × (X – 修課科目群組平均數) ÷ 修課科目群組標準差

  4. 相關性分析

    對「學生狀態自評分數」、「教師教學情形評分」與學期 T 分數進行 Pearson 相關分析,探討各項之間的關聯性及顯著程度。

  5. 極端值樣本影響檢視

    剔除極端值樣本後,重新計算各題間相關係數,以評估極端化作答對結果的影響。

  6. 確認性因子分析(CFA)

    依據初步題項分類進行 CFA,檢驗各題項與潛在因子間的適配度,並提出結構調整建議。

  7. 模型適配度比較

    對不同模型分別進行 CFA,計算 CFI、TLI、RMSEA、SRMR 等指標,並使用 χ² 差異檢定比較模型優劣。

五、重要結論摘要與建議
  1. 教學評量與學期成績之關聯性:整體相關性低,僅學生自評「上課用心程度」與教師授課整體評分呈現低至中度正相關。過多全填滿分或全填最低分會高估教師評分間的相關性,降低資料變異性;剔除此類樣本後,相關性下降至合理範圍,更能反映真實差異。
  2. 教師教學評量量表結構與建議:CFA 結果顯示「教師教學情形評分」三因子結構大致適用,但存在構念重疊;整體適配度三因子模型優於二因子模型,建議維持三因子結構。
  3. 量表修正建議
    1. 量尺調整:建議由 5 點量表改為 10 點量表,以提升細緻度與區辨力。
    2. 題項增補:增補 2 題於「學習動機激發」因子,其中 1 題為反向題。
    3. 題項刪減:刪除 2 題跨因子題目,以降低干擾並減輕學生填答負擔。
  4. 資料使用與解釋建議:若目的在於整體肯定度評估,可保留全填滿分樣本;若用於教學改進,則應剔除極端化作答,以提升分析解釋力。
瀏覽數: